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典型经验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立足学生特点 开创思政工作新格局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学生工作战线对标全国高校思政会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学生特点,创新理念思路和政策举措,努力使各项工作目标落地、各项改革任务生根、各项工作要求“开花结果”。

    1.出思路,从新角度破题。“突出一个重点”,就是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把握三项任务”,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工作者队伍和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两个课程体系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和监督两个体系。“推进三项创新”,就是加强网络思政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实践育人能级。“坚持四风齐抓”,就是抓好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校风学风和机关作风建设。

    2.出实招,用新方法答题。立足“大思政”“大党建”,抓队伍、推动全员育人,抓内容、融入全程育人,抓格局、落实全方位育人。统筹推进队伍建设和全员育人。制定专门文件,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80的比例设置一线辅导员岗位,并对专任教师兼职从事辅导员等思政工作提出两年以上的年限要求。推广本科全员导师制,所有专任教师都要参加本科生导师工作。一、二年级按照师生比1∶8至1∶20配备书院兼职导师,三、四年级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配备专业导师。引导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课外学术创新、社会实践项目导师,以及学生海外交流期间的海外导师。鼓励更多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思政工作者参与思政课、党课等教学工作。融合推进理论武装和全程育人。推进“大学者写小书”等理论普及教育。落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华文化系列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覆盖全校、辐射全国。针对“关键少数”,抓好学生党建,发挥党建对班团建设、学生组织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针对“最大多数”,打造光华论坛、市长论坛等品牌,讲深、讲透、讲活世情国情,开展校风学风专题教育活动。整体推进多课堂联动和全方位育人。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以学科为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示范建设。构建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主线的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建立具有复旦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修身养德六大计划”,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构建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融入思政课、学生党建、专业教学、田野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建立覆盖所有学生的思政课实践学分考核要求。

    3.出实效,以高质量交卷。一是绘制“施工图”,把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监督纳入校内考核评价体系和党内监督体系,实行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政工作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二是编制“考核表”,把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校内巡视内容,把院(系)党建和思政工作年度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每年单列思政工作绩效下拨各单位。三是锻造“问责尺”,对履行责任不力、思政工作和党的建设长期薄弱的,追究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

防治并举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推动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贯彻落实,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实施统一领导。制定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建立独立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挂靠学生工作部,并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纳入思政工作队伍的管理系列。二是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举办“5·25心理健康节”“3·20心理健康周”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健康成长。通过领袖才能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自我拓展训练、生涯发展设计等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推进形成优良的班风校风。开展一系列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提供心理指导。三是提升工作水平。经常性开展专题培训,定期召开讲座与沙龙,帮助辅导员学习和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团体辅导技术、危机干预方法等心理学方法,提高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与工作效能。

    2.着力预防和解决制约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问题。聚焦制约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心理普查。每年9—10月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认真撰写心理普查总体报告及各院系的分报告。二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在第一课堂,现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活中的实用心理学”“自我拓展训练”等14门课程,每学期选修学生达1200人。在第二课堂,每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30余场、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沙龙20余场。三是切实加强干预工作。建立院系心理健康工作室危机个案的月汇报制度和危机个案管理制度,指导院系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对于出现学习、经济、情感问题、言行异常、就业困难等特殊情况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工作模式,确保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3.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一是构筑三级工作体系。在学校层面,由学工部、心理中心组织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根据需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并进行危机预警和干预。在院系层面,普遍设立院系心理健康工作室,建立院系心理联络员制度。在学生层面,由学生心理协会开展自助性心理教育活动,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加强朋辈的心理辅导。二是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由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团队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位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指导3—5个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辅导员和学生团队进行业务培训。三是完善保障机制。配备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所,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系统,建设“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实验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保障。

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为目标,积极构建德育与智育协同的学生工作体系,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1.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德育与智育协同的学生工作体系。加强系统化设计。践行KAQ2.0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目标。抓好规范化实施。优化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深化专业教育,倡导交叉培养,创新思政教育,促进四者融通;严肃课堂纪律,出台有关管理办法,确保“学术研究无禁区但要有规范、课堂讲授高水平且要有纪律”;科学设置通识课程,使通识课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德;优化思政课程,增强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专业化教育。建立分层分类的“理论—能力—实践”课程体系,在“宽思路、厚基础、重内涵、重实践”前提下,形成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体系;组建辅导员工作室,通过论坛、课程超市、课题与大赛等,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2.突出思政工作位置,深化“四个”课堂的建设与实践。强化“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高校思政课创新计划、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通识教育中融入德育,润物无声地传达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深化预备党员与党建骨干培训,开展“两学一做”微党课大赛,组建理想信念宣讲团等;打造10个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中心、6个思政教育特色示范基地、4项自主素质训练计划,近3万名学生直接受益;弘扬和践行浙大精神,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办好“学生节”,每年吸引10余万人次。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发起“一带一路”中国大学生公益联盟,710余支团队、7600余名学生参与;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获得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校生创业团队达200余支,获创业投资达4亿元。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夯实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素养,本科生交流比例超40%。制定出台本科生海外交流的实施方案和资助办法,设立本科生海外交流专项经费,开发本科生对外交流服务平台,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有一次出国(境)经历且修满2学分。

    3.增强“体系”有效协同,完善管理运行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注重工作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优秀专职辅导员向思政理论课教师合理流动,并规定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职称,须至少担任一年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或新生之友且考核合格。完善学生工作体系。成立本科生院,学生工作处纳入其中,处长兼任本科生院副院长,优化本科管理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协同。成立园区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连续6年实施“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每年1400多名教师成为“新生之友”,深化完善“三全育人”。加强工作条件保障。依托“书记、校长信箱”“书记有约”等,畅通言论渠道。依托党员之家、师生咖啡吧、教工之家,创设交流空间。依托百万“心平奖教金”评选、“师生爱心基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推进工程建设资金等,坚实发展基础。依托教育教学大讨论,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指向综合素质评价,契合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者先受教育 增强育人意识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改进方式方法,完善制度机制,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

    1.建阳光育人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育人文化。建立学生成长发展指导服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合理配置学生学习和生活资源,营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公开民主的资源分配环境。通过创新公寓文化生活和创建学生成长发展网络信息化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多样化的沟通交流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任务,抓住入学和毕业两个关节点,以学、讲、传、唱、树为主要形式,将价值观引导与大学文化传承、校风学风建设、专业素质提升、责任意识培养等各个环节相融合,大力弘扬哈军工精神、传承哈军工红色基因,优化育人环境。

    2.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增强教师传道育人意识。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领会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教育引导教师实现“四个统一”。结合世情党情国情、高等教育和行业发展形势,围绕“‘三海一核’强国梦”,开展“立德立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教师深刻认识特色优势和危机挑战,深刻认识现实任务与历史使命。鼓励引导优秀教职员工主动担任本科生导师,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3.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课程建设,覆盖全部育人环节。重点建设“三海一核”领域特色课程和教材,从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国地位实现角度激发师生使命感责任感。推动“三海一核”优质科研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和决心。构建“三海一核”特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传帮带和重大任务实战中锤炼培养人。通过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比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探索形成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课堂的有效形式。

    4.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激发朋辈育人潜能。建好、用好校内外学生组织和社团,设置学生“助教”“助管”“助研”“兼职辅导员”“新生导航员”“学业导航员”等各类校内助学实践岗位3000余个。每年400多个学生助教岗位,“一对一”答疑辅导高达57000学时,约36000人次接受学习援助。为每个新生宿舍选配一名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导航员”,对新生进行学业指导和经验交流,新生满意度达到100%。